分享好友 学知识首页 频道列表

气囊搬运滚动上水在南海一号中的应用

2011-04-01160
  “注意安全!缆绳一断就能把岸上的人弹上天。”昨晚6时半,在“水晶宫”外的岸边徘徊了整整一天的驳船“重任1601”,拖载着“南海Ⅰ号”沉箱正式靠近海上临时码头。截至昨晚10点,停在岸边不到20米外,准备随时登陆。

  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现场副总指挥王仁义告诉记者,为确保登陆万无一失,昨天打捞局组织专家现场进行了一整天调试、检测,“南海Ⅰ号”有望于今天早晨迈出登陆“第一脚”。

  靠岸不难登陆难

  经过一整夜海上飘摇,昨天凌晨,“重任1601”拖载着“南海Ⅰ号”沉箱顺利靠近“水晶宫”外的临时码头。从昨天早晨8时开始到晚上10时止,“重任1601”一直没能成功靠岸。围着沉箱,拖轮“德华”号、作业船“南天顺”号以及海警船将近10艘,逡巡往来对其进行上岸前的最后一轮加固、改装工作。

  王仁义告诉记者,拉移沉箱上岸时,必须使“重任1601”甲板面与码头保持在同一个水平。正式靠岸后,还将在驳船与码头的缝隙间铺上一块厚厚的连接板,以确保沉箱从船上登岸迈出的每一步,能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。“这不仅要求技术,还要求潮汐等天气状况的配合。”王仁义说,“南海Ⅰ号”沉箱可能会选择在今天早晨“登岸”。

  沉箱“车轮”危险重重

  “南海Ⅰ号”沉箱如何登陆、步入“水晶宫”?主要依靠的是气囊滚动的技术。昨天,打捞局派出20余名专家到海上码头考察,资深专家提出,滚动气囊的技术难度绝不亚于“走钢索”,滚动过程中,沉箱脚下的16个圆筒型气囊一个都不能滑落,一旦爆破,对沉箱内的古船将造成灭顶之灾。

  王仁义告诉记者,沉箱脚下的16个气囊为圆形,直径为1米,长15米,厚度在4-5公分,相当于沉箱的16个车轮。这16个气囊总共可承载7000吨的重量,而沉箱重量仅为5600吨左右。整个拖移过程需要用26个气囊,每次放在“南海Ⅰ号”沉箱下面的为16个,铁箱移动后空下来的气囊则不断拿到前面重复使用。

  “滚动前进的过程中,这16个气囊之间必须保持2米左右的间隙,一旦两个气囊碰到一起,就极容易破裂,造成事故。”王仁义说。此外,气囊要保证受力均匀,否则极容易造成单个气囊破裂。为此,专家特别为每个气囊都加装了压力表,随时监控压力平衡。

  打捞局资深专家还指出,由于临时码头的路面比较粗糙,“南海Ⅰ号”沉箱上岸前,必须在临时码头铺上钢板,以免粗糙的路面扎破滚动的气囊。“滚动气囊的过程很危险,沉箱的两侧不能站人,否则气囊一旦爆破,拴口会高速迸射出来,那可比子弹更厉害。”

  专门为“南海Ⅰ号”沉箱量身定做气囊的一家山东厂商,昨日派出4名技术人员在现场调试了一天。“我们拉移滚动过5000吨的重物,只要整个过程能精确审慎,把‘南海Ⅰ号’顺利送进馆应该不成问题。”技术人员告诉记者。

   昨晚6时许,装运“南海Ⅰ号”沉箱的驳船在层层海浪推动下靠上“水晶宫”码头

反对 0
举报 0
收藏 0
打赏 0
评论 0
南海沉船打捞--水下的沉井穿底梁是最关键也最艰巨的环节
在整个打捞工程中,为水下的沉井穿底梁是最关键也最艰巨的环节。这36根底梁,每根长约15米,宽0.8米,重5吨多,如同一根根“巨针”。而“南海一号”所在海域的海水非常浑浊,借助潜水衣上的照明灯,勉强只能看到二三十厘米内的范围,可以说“伸手不见五指”。要把这36根“巨针”准确插入沉井底部80厘米左右的孔中,难度远远超过盲人穿针引线。

0评论2011-04-0110

南海古沉船打捞被称为史上最昂贵的打捞
按照已公开的数字,整体打捞花费达到七千多万,成本将大大超过国际水下考古通行做法即原地清理的办法;而建造放置“南海一号”的“水晶宫”则已投入1.5个亿。广州打捞局一位工作人员透露,由于打捞日期一拖再拖,打捞花费将肯定要追加投入。

0评论2011-04-0120

沉船打捞或船舶水下水下打捞的方法方式
水下打捞 就是打捞沉没于水中物体的工程。包括打捞船舶、飞行器、货物等。在航道、港口水域中的打捞作业,可达到清理通航障碍物的目的。打捞是一项综合性技术,涉及测量、潜水、水下切割、封堵、水下爆破和水下焊接等等。

0评论2011-04-01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