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好友 学知识首页 频道列表

南海一號”整體打撈開創中國水下考古新時代

2011-04-01150

  吳建成透露,“南海一號”的成功打撈,除了“整體打撈”技術外,還採用了一項新技術,那就是半潛駁技術,巨型浮吊將包住“南海一號”的上沉箱垂直上提,然後在海水中水準移動至已經事先沉沒在海底的駁船,等到將上沉箱固定完畢,再讓駁船抽沙上浮將上沉箱水準托出水面。“半潛駁技術” 的採用保證了打撈的成功。

  “南海一號”的成功打撈無疑是中國水下考古的一座里程碑,標誌著中國水下考古達到世界先進水準,中國的水下考古事業也從起步逐漸走向成熟。

  “南海一號”的考古發掘面臨挑戰文化遺產保護應是全民的責任

  經過近9個月的艱苦努力,“南海一號”終於成功出水。經考古專家的幾次探摸,目前保守估計船上載有文物超過6萬件,其中不乏可定為國家一級、二級文物的精品。專家認為,“南海一號”是一個流動的文化載體,承載了大量的文化資訊,對研究“海上絲綢之路”、造船史、陶瓷史、航海史、對外文化交流史等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。如何保護“南海一號”引起各方關注。

  見證了“南海一號”整體方案幾次論證的老專家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認為,“南海一號”被海底淤泥封存了800多年,如今要保存在12米水深的“水晶宮”內,從海底淤泥換到人造海水內,古船會不會散架?船載文物會不會受到損害?這是中國考古界未來20年內要面對的 “大難題”。

  專家的憂慮不無道理。目前,關於“南海一號”未來的考古發掘還沒有一整套系統、科學的方案,國際上也沒有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鑒。珍貴文物畢竟是不可再生資源,發掘方法一旦出現偏差,其損失將無法彌補。

  對“南海一號”後期保護的種種疑慮和擔憂,魏峻認為,何時對“南海一號”進行考古發掘,還要等國家文物局的批文。短時期內不會對“南海一號”開箱發掘,這樣入住“水晶宮”的古船周身還會包裹著一層厚厚的淤泥,以保護沉船出水後不會散架,至於光照等條件的變化,不會對古船造成重大影響。他介紹說,中山大學有關實驗室已對古沉船的“原生態”環境進行了專題研究,並於近期提供了一份完整的科研報告。依據這項科研報告,技術人員將會即時調控“水晶宮”水環境的各種數據,也許會達成一個比原始環境更利於古船保護的水環境。

« 上一页 3/4 下一页 »
反对 0
举报 0
收藏 0
打赏 0
评论 0
南海沉船打捞--水下的沉井穿底梁是最关键也最艰巨的环节
在整个打捞工程中,为水下的沉井穿底梁是最关键也最艰巨的环节。这36根底梁,每根长约15米,宽0.8米,重5吨多,如同一根根“巨针”。而“南海一号”所在海域的海水非常浑浊,借助潜水衣上的照明灯,勉强只能看到二三十厘米内的范围,可以说“伸手不见五指”。要把这36根“巨针”准确插入沉井底部80厘米左右的孔中,难度远远超过盲人穿针引线。

0评论2011-04-0110

南海古沉船打捞被称为史上最昂贵的打捞
按照已公开的数字,整体打捞花费达到七千多万,成本将大大超过国际水下考古通行做法即原地清理的办法;而建造放置“南海一号”的“水晶宫”则已投入1.5个亿。广州打捞局一位工作人员透露,由于打捞日期一拖再拖,打捞花费将肯定要追加投入。

0评论2011-04-0120